在信息爆炸、媒体融合的时代,如何培养既懂财经、又擅传播,同时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?上海财经大学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项目(MJC)交出了一份具有“上财特色”的答卷。
一、“5+1”培养体系:五大支柱撑起跨界人才新高地
围绕“国际视野、文化引领、数字驱动、创新意识、财经基石”五大核心素养,上财新闻与传播专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“5+1”培养体系,打破学科壁垒,推动新闻传播与经济学、金融学、管理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。
在数据财经新闻方向,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新闻采写,更要掌握数据挖掘、可视化分析、财经建模等技能,成为“会分析、懂传播、强叙事”的新型财经记者。而在数字文化产业方向,课程聚焦互联网平台、数字内容产业、文化IP运营等前沿领域,培养具备商业思维与创意能力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。
二、双导师制+业界平台:产学融合打通人才培养“最后一公里”
新闻与传播专硕项目中心主任蒋诗萍介绍,学院聘请了20余位来自上海证券报、第一财经、央视财经等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平台的资深专家担任业界导师,与校内导师共同组成“双导师”团队。
2022年,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证券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建产学协同平台。双方在课程共建、实习实践、课题合作、师资共享等方面深度联动。2023级专硕生更开创性地实行“双业界导师”模式,由报社高层与报社部门主任联合带教,切实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缺乏针对性指导的问题,是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重要探索。
“在报社实习期间,我的导师不仅指导我完成稿件,还带我参与选题策划和现场采访,让我对财经新闻的运作流程有了更立体的认识。”在上海证券报实习的一名上财学生分享道。
三、课程创新+技术赋能:打造“数字财经新闻+”课程高地
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项目(MJC)项目开设《财经报道》《数据挖掘与公司报道》《商务统计分析与数据可视化》《文化企业战略与品牌传播》等一批前沿课程,将财经知识、数据工具与传播实务有机融合。
其中,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与上海证券报联合打造的《金融实务专题》课程,由报社总编辑、金融机构高管联合授课,聚焦金融市场运作、投资行为分析、财经政策解读等实务内容,成为学生眼中的“金牌实务课”。“《金融实务专题》让我们真正理解了金融市场背后的逻辑,课堂上讲的案例很多都是老师亲身经历的,我们觉得这门课特别‘接地气’。”课后学生们纷纷感叹道。
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的教学实验平台同样领先。学院建成涵盖融合媒体实验室、演播室、金融信息数据平台在内的实验中心,并获批上海市虚拟仿真项目“大数据背景下的财经新闻融合媒体报道”,让学生在校内即可完成从数据抓取到融合发布的完整流程训练。
四、实践育人+国际视野:从课堂走向行业与世界
在实践教学方面,新闻与传播硕士项目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跨界交流。学生不仅积极参与“大众传媒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”研究生学术论坛、数据财经新闻、御风传播工作坊系列讲座等品牌学术活动,更通过进入上海证券报等主流媒体实习,在真实业务场景中锤炼专业能力。
项目同样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,通过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、资深国际媒体人开设讲座与前沿课程,推动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联合研究项目,系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与全球叙事格局。
“在一次国际传播工作坊中,我们与来自多个国家的学生共同完成了一个财经报道项目,不仅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,也学会了如何用全球视角讲述中国财经故事。”会后,一名学生分享道。
五、成果初显:专硕联合培养实现“首战告捷”
2025年6月,新闻与传播专硕项目迎来了首届毕业生。截至6月,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6%,产学融合的育人成效已初步显现。数据财经新闻方向的多名毕业生进入上海证券报、第一财经、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,并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,发表多篇优秀新闻报道作品。数字文化产业方向的多名毕业生则广泛就职于京东、抖音、美团等互联网公司。“学校提供的融合媒体实验室和‘双导师’平台,让我们在真实业务环境中迅速成长。”一位入职上海证券报的数据新闻方向毕业生表示,“课堂上学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,在实习中直接转化为实战能力。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,也让我在就业时拥有明显优势。”
六、结语:面向未来,构建“财经+传播+科技”育人新生态
在媒体深度融合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双重浪潮下,上海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项目正以“财经为基、数据为翼、创新为魂”,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培养的新路径。未来,项目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、拓展国际资源,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财经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更多“复合型、国际型、创新型”高层次人才。